财会月刊


本刊特稿

  • 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缘起和演进

    黄世忠;

    随着ESG报告的兴起,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热门术语,但这两个术语从何而来,有何区别,如何影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则值得认真探讨。本文的研究表明,可持续性源于森林永续利用观念,并延伸至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在联合国50多年锲而不舍的推动下,可持续性逐步演进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已成为解决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思维范式及政策导向。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别。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均涉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但可持续性侧重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平衡,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手段。对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溯源带给我们四点启示:可持续性是对森林永续利用观念的传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唤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兼顾绿色转型和正义转型;高质量发展需要尽快树立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24年01期 v.45;No.965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 新股发行市场化与公司盈余管理——基于科创板成立冲击的经验证据

    杜兴强;赖少娟;肖亮;翁健英;

    科创板的设立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科创板成立的背景,以2017~2019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新股发行市场化对A股主板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科创板的设立促使在A股主板上市的行业与科创板所含行业相同的公司进行了更多的盈余管理,表明新股发行市场化会导致A股主板相关上市公司在短期内做出非理性决策。其次,审计师声誉和媒体关注削弱了新股发行市场化和主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科创板的成立促使主板相关上市公司进行了更少的财务报告重述行为。最后,主板相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具体表现为更高的股票换手率和更多的年末股东数量。

    2024年01期 v.45;No.965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财务研究

  • 企业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评价

    池国华;蒋志远;

    内部控制评价对于企业自我完善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难以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这主要是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思路和方法。本文基于系统观构建内部控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网络DEA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指数对2019~2021年我国1653家制造业A股非*ST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网络DEA模型构建的内部控制效率指数更符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分析发现,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效率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内部控制效率提升依赖于企业对相关规范的应用能力。此外,内部控制效率与企业资产规模、成立年限和股权制衡度负相关,与独立董事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且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内部控制效率。这些发现验证了网络DEA模型在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2024年01期 v.45;No.965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 国有大股东治理促进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吗

    张洽;刘志明;

    在逆向混改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大股东治理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以监督制衡、内部控制、融资约束和社会声誉为切入点,探讨“逆向混改”中国有大股东治理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国有大股东治理可以显著提高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国有大股东治理通过提升监督水平、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社会声誉等多渠道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和ESG表现在国有大股东治理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将国有大股东的积极治理效应概括为“异质大股东的优势互补”,如此不仅构建了“逆向混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且为数字化转型和ESG表现背景下企业内部治理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2024年01期 v.45;No.965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 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王建新;高玲玲;牛彪;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1年数据,考察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缓解融资约束和优化行业环境予以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以及处于高市场化程度地区和行业监管强度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应当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行业竞争环境,促进企业资源流入实质性绿色创新项目中,推动企业绿色创新。

    2024年01期 v.45;No.965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 上市公司ESG责任履行的价值影响机制检验

    张晨;顾晨凯;朱卫东;张超;

    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构建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探究ESG责任履行的价值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责任履行能够提高企业价值,并存在“ESG责任履行—融资约束—投资效率—企业价值”这一链式中介路径。高管海外背景越强,企业通过ESG责任履行来缓解融资约束对降低非效率投资、促进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作用越强。本研究丰富了ESG链式中介的价值影响路径,深入探讨了个人层面高管背景特质对ESG价值创造的影响,为企业投融资业务整合,推进人才引进战略提供了有益指导。

    2024年01期 v.45;No.96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会计研究

  • 会计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定位与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

    张国华;曲晓辉;

    国务院2019年正式部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职业学校体系的形成。鉴于本科层次会计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且将在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主要体量,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分类讨论了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从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各层次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差异入手分析了职业本科会计教育的定位、培养模式及实现路径,最后结合职业本科会计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职业本科会计教育在我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为职业本科会计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5;No.965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论会计的基本命题——兼析会计学精神和灵魂的善恶之辩

    周晓宇;张影;熊筱燕;

    长期以来,会计实践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却在人类社会存续千年、屹立不倒。这一矛盾的背后一定有足以支撑会计持续存在的精神和灵魂,而精神和灵魂就是“会计的基本命题”。为探寻这一范畴真相的“冰山一角”,笔者从逻辑和历史两个视角分别进行演绎和归纳,得出“会计应为扬善,会计所为抑恶”的结论。经分析发现,现行的会计错配在于“市场的逻辑”和“以恶致善”的旧命题,进而提出了“交易的逻辑”和“以善致善”的新命题,以期找出适用于会计理论、实务和制度的共识性框架与标准。

    2024年01期 v.45;No.965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绿色转型与企业成本粘性

    栗华临;李英;刘倩;

    本文以2015~2022年我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考察绿色转型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成本粘性。从作用机制而言,绿色转型通过提升代理成本、调整成本和管理层乐观预期来加剧成本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转型导致的成本粘性增加在当期并不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提升作用。受到产权和区域的影响,绿色转型提升企业成本粘性的作用表现出国有企业大于非国有企业、中西部企业大于东部企业的现象。

    2024年01期 v.45;No.96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审计研究

  • 企业高质量发展会影响审计师选择吗

    冯均科;张益嘉;

    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会引起企业动力变革,还会使企业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变化。基于2017~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女性审计师、来自“四大”的审计师以及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在环境不确定性低、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本文发现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选择具有以上三种特征的审计师时能够提高审计质量。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后果和审计师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解,还可以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审计市场活力提供理论支撑。

    2024年01期 v.45;No.965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 数字化审计的底层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国家审计视域

    谢佩帛;谢清华;王嘉发;覃月明;

    鉴于数字化审计是提高国家审计监督效能的重要路径,数字化审计的底层逻辑成为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国家审计为视角,剖析经典审计理论与数字化环境匹配的不完全适用性和信任理论解释的科学性,探讨数字化审计的底层逻辑结构和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国家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信息透明度,数字化审计能够通过信任环境和信任赋能两个阶段性目标的作用实现代理人行为与国家善治目标一致,论证了信任理论是数字化审计的底层逻辑这一论断。本文还基于AOM(能力、机会、动机)模型构建了“环境—机会—能力—触发”路径以保障数字化审计底层逻辑的实现。

    2024年01期 v.45;No.965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 国家审计促进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作用机制与实现途径

    李兆东;霍奕玮;

    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促进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为什么国家审计监督能够促进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并结合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特征,探讨了国家审计体系促进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国家审计业务协同,构建了审计促进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途径,并提出创新审计模式、壮大审计队伍、注重审计问责等促进审计作用发挥的建议。

    2024年01期 v.45;No.965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案例研究

  • 平台依附型企业独立重构问题研究——基于石头科技的案例分析

    梁启生;辛宇;

    平台创新生态是目前产业龙头企业借助成熟资源打造平台、连接创新企业进而实现多元业务拓展的典型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作为平台参与者的创业企业,往往处于责权利不对称的弱势困境。由于业务依赖、决策权受制、独立能力弱,作为平台参与者的企业容易演变成为平台企业的依附者,与平台企业共享控制权。本文以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股东资源、治理结构和商业模式三个角度对作为平台依附者以及完成独立重构的两个状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对石头科技独立重构的实施步骤与重构机理进行考察,以总结出独立重构实施背后的理论和现实逻辑。通过实证研究石头科技独立重构的动机和路径及实现机制,为处于不对称地位的平台参与者企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为其他平台依附型企业打破依附困境、规划独立重构之路提供可借鉴模式。

    2024年01期 v.45;No.965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 考虑ESG因素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价值评估——以比亚迪为例

    高玲玲;牛雨虹;徐珂;

    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备受关注,ESG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日益凸显。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绿色发展理念和政策支持的引领下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何更准确地评估相关企业的价值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比亚迪为研究对象,构建以EVA模型为基础并考虑ESG因素的价值评估模型,进而得到考虑ESG因素后的企业价值。本研究为ESG投资理念下的估值实践提供了可行思路,可助力投资者优化投资策略,同时也能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改善自身ESG实践的思路,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2024年01期 v.45;No.965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经管研究

  • 税制改革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孙颖鹿;宋凤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并提出加大税收对分配的调节力度。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税收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与发展差距以及均衡分配格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回顾我国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其改革实践与共同富裕目标一脉相承,相互促进。通过剖析税制改革同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内在机理,明确税制改革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着力点,并据此提出具体的税制改革路径,为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税收制度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5;No.965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数字基础设施投入能否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

    靳景玉;张媛媛;

    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抓手,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对实现节能减排和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9年我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可以显著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这一结论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克服试点选取非随机性、缓解内生性问题和反事实检验等得以强化。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产业集聚水平和绿色技术创新对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与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存在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产业结构均衡城市、产业结构高水平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更为突出,当样本城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和长江中游经济圈时,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效果更好。本研究为因地制宜释放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在减碳领域和绿色变革等改善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数字红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有益思考。

    2024年01期 v.45;No.965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 数字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赵丽;尹妍;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期,面对国际复杂局势与国内低迷的增长环境,亟需拓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手段、新路径,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可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理清了数字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从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探究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数字金融的测量方法完善、数字金融风险防范、数字金融对政府的影响等。

    2024年01期 v.45;No.965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村镇银行组织形式创新

    张桐桐;杨海芬;孔月星;马永青;

    自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始终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在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发展适合农村经济环境的金融体系尤为重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标志着国家又一次对村镇银行组织形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村镇银行组织形式创新的制度演进经历了从建立单一法人制到组建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总分行制,再到实施投资管理型和“多县一行”制,以及到提出结构性重组的转变提升。从理论逻辑看,适应性效率理论诠释了村镇银行组织形式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进行创新的整个过程,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别从不同层面诠释了村镇银行组织形式的创新。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梳理出未来村镇银行三种可能的组织形式,并提出创新村镇银行组织形式以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

    2024年01期 v.45;No.96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