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月刊


本刊特稿

  • 坚持立足经济监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定位

    陈汉文;曹强;张笛;韩洪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审计工作“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国家审计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看,立足经济监督建立在马克思功能性分权治理理论与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之上;从政治逻辑看,立足经济监督是国家审计政治属性的必然要求、政治功能的重要保证和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从制度逻辑看,立足经济监督是我国《宪法》《审计法》和相关行政法规赋予的制度定位;从实践逻辑看,立足经济监督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内在规律。对以上“四重逻辑”的审视和阐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与明确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有效发挥审计效能,从而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贡献更大的审计力量,谱写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5年16期 v.46;No.1004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关于会计准则、信息质量与数字化转型

    孙铮;

    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趋同、接轨,一直是会计界关心的问题;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实施出海战略,不论是资本输出还是产能转移,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是必做的功课。会计队伍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会计师执业资格认证的替代途径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之一,但是会计人员结构老化,数字素养欠缺,不善于通过数字化转型或智能体赋能处理复杂的商业问题,导致因判断失误而引发会计差错。在数字化转型的今天,会计团队既不需要将数字化科技工具奉若神明,也不用因人工智能降临而深感大难临头、慌不择路;会计不必担心是否会被取代,只用思考如何更好地存在。

    2025年16期 v.46;No.1004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RPA终结者:基于MCP架构的财务流程自动化

    陈亚盛;文荆警;

    为解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在复杂财务场景中依赖预设脚本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构建企业财务流程自动化技术架构。该架构通过模型驱动决策、上下文感知流程和协议化集成机制的有机融合,为财务流程自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并运用设计科学研究方法论,在企业库存现金审计、关联交易识别和会计表单自动填报这三种典型RPA应用场景下,验证MCP架构在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逻辑推理和智能判断能力方面的有效性。相比RPA的固定操作流程,基于MCP架构的财务流程自动化系统在处理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

    2025年16期 v.46;No.1004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6K]

数智化研究

  •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企业竞争力提升

    郭震;朱梦楠;任一笑;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刻画人工智能指标,并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通过提升技能溢价、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企业特征层面,人工智能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转型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在地区特征层面,位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更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西部地区的企业则效果不明显。本文的研究为企业差异化部署人工智能战略以及政府部门制定区域性、分层化的数智化支持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16期 v.46;No.1004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基于动态QCA分析

    陈军;张靖凯;张铠;

    推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多元治理主体与数字经济发展间的协同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揭示。本文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构建包含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主体分析框架,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采用动态QCA方法探究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单个因素无法单独发挥作用实现高水平的数字经济发展;形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路径有四条,覆盖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创新协同—政社推动型、财政赋能—社企推动型、政策引领—社会推动型、需求拉动—政府推动型。研究发现有助于丰富数字经济治理理论和厘清数字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为地方政府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参考。

    2025年16期 v.46;No.1004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财会研究

  • 耐心资本的发展理路与中国实践

    王文兵;王裴珺;张春强;

    以长期视角、价值共创和稳健持守为核心要义,强调长期投资、风险管控以及预期稳定回报的耐心资本,自2024年4月30日首次出现在中央纲领性文件中即引发广泛热议。作为稀缺资本、优质资本、安全资本的耐心资本,正逐渐成为驱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鉴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耐心资本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应用案例,阐述了耐心资本的内涵、特征事实、理论基础、测度及经济效应,并对耐心资本的未来研究展开讨论,以期为耐心资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v.46;No.100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行业异质性分析

    杨白桦;张月;

    本文结合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双重目标阐释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采用熵值TOPSIS方法对2010~2020年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从“整体—产业和功能—行业”三个层面探究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分布特征,并进一步使用Dagum基尼系数法及收敛模型分析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差异并对其来源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处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整体保持一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处于第三产业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整体;商业二类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公益类与商业一类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水平较高的行业主集中于建筑业等行业,发展质量水平较低的行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等行业;我国国有企业行业内的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整体以及商业二类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缩小,并且发展水平较低的企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

    2025年16期 v.46;No.1004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 同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的溢出效应——基于企业融资成本的研究

    杜剑;冉隆菁;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同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水平指标,进而探究同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同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具有溢出效应,即随着同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目标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显著下降,其通过发挥信息治理效应和信息学习效应来降低目标企业的融资成本;同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对融资成本的缓释作用在制造企业、竞争更为激烈的企业和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高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相较于债务融资成本,同行企业披露的气候风险信息更能降低目标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本文从同行企业视角为厘清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和融资成本之间的作用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2025年16期 v.46;No.1004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 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孙立娟;朱晓;万晓文;

    本文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数据交易平台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经过工具变量法、熵平衡法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营运能力、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等路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企业中更明显,佐证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边际效应。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揭示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价值创造作用,为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数据要素市场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5年16期 v.46;No.1004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会计交叉学科体系建构的新质生产力解释

    周红霞;赵慧;丁胜红;

    为了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会计交叉学科体系。本文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为新质生产力,故尝试运用新质生产力理论阐释并构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产物之一的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会计交叉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校会计交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高校会计交叉学科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

    2025年16期 v.46;No.1004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审计研究

  • 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主体研究

    程博;吴一凡;陈奕阳;

    本文基于双重重要性视角,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主体的理论架构,系统阐述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混合模式的鉴证主体类型与适用场景。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在“财务重要性”维度优势突出,能够有效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核心诉求;第三方专业机构则侧重于“影响重要性”维度,在环境与社会议题的技术鉴证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更契合政府监管及多元利益相关者诉求。鉴于需求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元化特征,采用“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机构”结合的混合鉴证主体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基于上述研究,从鉴证主体能力、鉴证主体选择及鉴证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6期 v.46;No.100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年报数据资源文本信息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朱文莉;武夕人;

    数据资源信息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前瞻性信息,受到了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14~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年报数据资源文本信息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年报数据资源文本信息披露能够显著提升审计质量,其作用机制包括信息效应的发挥、审计投入的增加以及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以及年报文本可读性较高的公司中,年报数据资源文本信息披露对审计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论对于促进企业披露数据资源文本信息、审计机构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6期 v.46;No.100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案例研究

  • 融资模式与企业转型发展——以苏宁为例

    张长江;张康宁;张思涵;

    我国企业战略转型多源于特定情境下的内外部资源困境,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突破资源困境,并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本文以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单案例研究对象,基于转型情境与融资资源重构相互作用视角,探究这一相互作用如何促进企业战略转型。研究发现,融资资源是企业转型各种要素中的关键资源,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转型过程分为“萌芽时期转型—成熟时期转型—困难时期转型”三个阶段,融资资源在各个阶段因“势”制宜,通过资源重构构建起“先内后外”“内外协同”“外部力量”三种不同的融资模式机制。融资资源与转型情境相互作用和促进,是企业转型成功的关键。

    2025年16期 v.46;No.1004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 错位竞争视角下电商平台后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拼多多的案例分析

    陈智;刘萌;何洲娥;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商平台后发企业如何抓住机会化“被动”为“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以拼多多为例,基于错位竞争视角,依托蓝海战略理论,遵循“条件—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市场驱动—平台行动—价值获取”的研究框架,探索电商平台后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市场竞争环境驱动下,拼多多通过错位竞争策略,实现了从“社交”运营创新、“非主流市场”需求定位到“令人信服型”战略转变不断进阶的平台商业模式错位创新演变;错位竞争策略与蓝海战略理论的有机融合,形成“重建市场边界—价值创新”的电商平台后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机理,助推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实现价值获取。

    2025年16期 v.46;No.100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经管研究

  •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基于地方财政能力的调节效应

    李永海;杨帆;

    财政分权所导致的财权与事权、支出责任不匹配的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制度性因素。本文基于2014~2022年我国287个地级市数据,在分析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地方财政能力对此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分权程度提高将抑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支出分权程度提高将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汲取能力和财政透明度能够强化财政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财政汲取能力和财政配置能力能够强化财政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机制检验发现,财政收入分权程度低、财政支出分权程度高会抑制地区技术创新、加大财政收支压力、推升债务规模,进而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025年16期 v.46;No.1004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 纳税信用评级变动与债务期限结构

    王艺颖;赵沪晓;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投融资期限错配是许多公司深陷债务泥潭的根本原因,阻碍了公司经营效率提升和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以2015~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纳税信用评级变动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公司纳税信用评级的提升会延长其债务期限,而评级下降会使公司债务期限显著缩短。机制检验表明,纳税信用评级变动可通过改变公司盈利能力与代理成本,影响债权人基于客户争夺效应与代理成本效应做出的信贷期限决策;进一步分析债务优先级结构发现,评级提升对公司信用借款与担保借款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评级下降则会显著提高公司担保借款占比,降低信用借款占比;异质性检验表明,纳税信用评级变动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更明显,而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以及处于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中的公司来说,评级提升带来的积极影响对国有企业以及处于较好法律制度环境中的企业更为显著,评级下降带来的消极影响对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较差法律制度环境中的企业更为显著。本文的结论不仅丰富了纳税信用评级变动的研究,也为诚信的正外部性提供了证据。

    2025年16期 v.46;No.1004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企业ESG实践与供应链韧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郝皓;吴寒;周怡;

    本文聚焦企业ESG实践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ESG实践的内涵、功能与测度方法,并深入探讨其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机制。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本文构建了ESG实践影响供应链韧性的整合框架,发现ESG实践能够通过风险缓解、融资约束缓解、声誉提升和合作增信等机制,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然而,现有研究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深化和补充,如存在衡量标准不统一、对异质性作用探讨不足等问题,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深化、拓展的空间。

    2025年16期 v.46;No.100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资本市场证券发行审核权力配置变迁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徐虹;吕吉虹;

    本文基于权力属性认定和权力配置两个维度,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英国及日本资本市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权力属性认定层面,美国、英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均将资本市场证券发行权力属性认定为企业的自由融资权力,但在具体监管规则等方面存在些许差异,而中国内地长期以来将证券发行权力视为一种国家赋予的特许权而非完全的企业自主行为;在权力配置层面,美国、英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均设置了相关监管机构,但是其监管高度依赖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或市场自我调节约束,而在中国内地,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中国资本市场证券发行的主要监管机构,且政府在监管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上述比较分析认为,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生产力、实现潜在利益与节约交易费用是推动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证券发行制度变革及权力配置变迁的内在理论逻辑,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加强市场监管与投资者保护、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则是实现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本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变革、落实新“国九条”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并完善我国全面注册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16期 v.46;No.1004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