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月刊


本刊特稿

  • 东道国社会信任与中国公司对外投资——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证据

    杜兴强;蔚锐;

    由于制度和文化差异,中国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进行投资时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的非正式制度(社会信任)对中国公司对外投资行为的影响,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2022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设立子公司的中国公司为样本,分析东道国社会信任对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道国社会信任与中国公司对外投资正相关,而东道国的监管环境弱化了社会信任对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上述发现在经过一系列敏感性测试和内生性测试之后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东道国的内(外)群体信任阻碍(推动)了中国公司对外投资,东道国社会信任有助于提高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绩效,且东道国社会信任对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正向影响仅在位于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省份的中国公司子样本和实行投资区域多元化战略的中国公司子样本中得到支持。

    2025年08期 v.46;No.996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数智化研究

  • 以税务共享服务中心引领企业集团税务管理体系优化

    张庆龙;何佳楠;

    在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税务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以及国内外税收征管环境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型企业税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聚焦税务共享服务中心,探讨其在引领企业集团税务管理体系优化中的关键作用,阐述税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税务数字化转型起点,在全面实现税务管理流程再造、有效节约税务运营成本、提升税务合规质效、全面加强税务风险管控、为税务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基础、推动企业实现“业财资税”深度融合以及持续提升税务人才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价值体现。同时,详细介绍税务共享服务中心在组织架构与岗位设计、税务管理流程体系优化、税务共享系统建设和业财税系统全面融合、推动税务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设计要点,旨在为企业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税务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025年08期 v.46;No.99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财务舞弊识别预警数智化转型路径研究

    李金金;曾圣钧;苏榕峰;

    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不断演进升级,呈现出动机多样化、手段系统化、手法隐蔽化、主体集团化、跨期长等新特征,导致传统财务舞弊识别预警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在数字经济时代,日益发展成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催生出新的机遇,赋能财务舞弊识别预警数智化转型。基于此,本文探索了数智化财务舞弊识别预警框架和模型,并从数据层、指标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四个层面分析如何构建数智化财务舞弊识别预警体系,旨在为行业内探索财务舞弊识别预警数智化升级提供参考,并助力我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v.46;No.996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财会研究

  • 国有资本参股与民营企业杠杆操纵

    张信东;巴雯新;

    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会增加微观企业经营风险和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探讨如何治理杠杆操纵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2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能有效抑制民营企业杠杆操纵。机制检验发现,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是国有资本参股抑制民营企业杠杆操纵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国有资本参与度较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大以及审计质量较低的企业中,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杠杆操纵的负向影响更明显。

    2025年08期 v.46;No.99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 企业多维异质资本何以驱动双元创新

    蔡雪玲;杨瑚;

    资本特征与属性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识别外部耐心资本与内部组织资本,将其厘定为企业多维异质资本组成部分,并基于2010~202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检验企业多维异质资本驱动双元创新的内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显著促进企业双元创新,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关系型债务与组织资本发挥资源支持作用促进双元创新,而稳定型股权的监督效应尚未得到验证;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因企业产权性质与外部环境特征的不同而对双元创新产生差异性影响。

    2025年08期 v.46;No.996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 企业关联委托贷款与全要素生产率

    孙云云;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数据,考察企业关联委托贷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渠道。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关联委托贷款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主要通过挤占创新投入和加剧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发放方与接收方的股权关联程度越高,企业关联委托贷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越强;在规模较小、内外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中,关联委托贷款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拓展性检验表明,企业关联委托贷款既增加了要素投入又降低了产出,从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本文的研究对于引导非正规金融良性发展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5年08期 v.46;No.996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数字经济背景下控制权配置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

    王敏;徐鹏;何杰;

    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研究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夏普利权力指数方法测度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控制权配置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大股东控制权与企业ESG表现显著正相关,而两权分离度与企业ESG表现显著负相关,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能够强化大股东控制权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两权分离度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股东控制权、两权分离度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表现,进而影响企业总体ESG表现;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股东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媒体关注度能够弱化大股东控制权、两权分离度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关系。

    2025年08期 v.46;No.99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

    张明;姜鸥宸;蔡治强;

    绿色创新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路径,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提供强大动能,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该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能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增加绿色要素投入和缓解流动性约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资本密集度高、行业竞争度低与税收负担程度低的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拓展性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持续绿色创新水平,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绩效,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025年08期 v.46;No.996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 从中国特色视角观会计法发展

    吴花平;田芮嘉;

    会计法作为规范会计工作、把控经济活动“关口”的基础性法律,自1985年正式立法以来,在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会计法的发展历程,详细梳理了从立法前期到首次制定再到现代发展的关键性节点,特别是1985年正式立法后的四次关键性修订或修正,从中国特色视角重点分析了其所蕴含的独特理念与实践经验。研究发现,会计法从立法到修订或修正均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改革创新等中国特色。为继续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与理论体系完善建议,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会计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经济制度体系贡献力量。

    2025年08期 v.46;No.99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同群效应及其形成机制检验

    荆思寒;

    我国资本市场上并购交易方兴未艾,并购浪潮催生了大量商誉,随之而来的商誉减值问题已成为当下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同群效应角度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存在行业同群效应。机制检验发现,竞争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是促使该同群效应形成的重要内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同群效应在非国有、内部控制质量较低、外部审计质量较低以及公司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2025年08期 v.46;No.996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审计研究

  • 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客体研究

    程博;夏俞青;胡朝会;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公众、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质量越来越关注。为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信任程度,企业开始积极寻求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其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鉴证。由于企业所处行业或产权性质存在差异,鉴证机构依照的鉴证标准也有所不同。本文从委托代理三方关系出发,聚焦于鉴证客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客体的分类框架。该框架将企业根据行业特征划分为重污染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根据产权性质划分为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析各类型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指标,旨在深入理解不同类型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中的特点和需求,其结论对于提升鉴证机构服务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8期 v.46;No.996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 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的协同治理:机制、作用与路径

    梁毕明;李潍莼;

    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作为公权力监督约束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的协同机制为关键点和突破口,分析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治理腐败行为和保障公权力的行使三个方面的协同作用,提出监督制度协同是国家审计和国家监察协同的组织支撑、惩治腐败协同是国家审计和国家监察协同的职能支撑以及信息资源协同是国家审计和国家监察协同技术支撑三个方面协同运作,共同促进国家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v.46;No.996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案例研究

  •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基于省级审计公告的扎根研究

    洪荭;李厚渊;刘思琪;胡华夏;

    国家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国家审计如何发挥对其的促进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湖北、河南等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审计的经济体检作用反映在鉴定、评价、揭示、整改、监测和抵御六大作用上;国家审计通过六大作用,影响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项目评价、问题揭示、问题整改、长效巩固和风险预警六个层面,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主体协同和资源配置,国家审计作为审计主体,在实践中与治理主体形成交集,最终推动地区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乡村振兴。本文拓展了国家审计如何发挥经济体检作用的研究,深化了对国家审计与乡村振兴之间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国家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2025年08期 v.46;No.996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 政府引导基金全生命周期赋能创新型企业成长——基于资源编排视角

    柳伊淇;顾慧莹;杨庆;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已达万亿级,其在投资过程中赋能大批创新型企业“从幼苗长成巨木”。在此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在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作用模式的变化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分阶段探究政府引导基金赋能案例企业贝达药业编排资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赋能机制具备阶段性特征并与被投资企业形成递进式互助关系,即存在“直接注入”“间接引导”与“共创协同”三种参与途径,且呈现“帮扶—依赖”“支持—依托”“协作—反哺”三种对应的关系模式,最终赋能贝达药业资源建构、资源捆绑与资源撬动。研究揭示了政府引导基金赋能创新型企业成长各阶段资源编排的内在机理,旨在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基金职能、实现产融结合目标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v.46;No.996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经管研究

  • 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赵喜仓;谢倩茜;

    本文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2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检验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东部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城市知识产权保护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据此,建议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特作用、加大对数字化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等,以推动城市数字经济的稳定发展。

    2025年08期 v.46;No.996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我国公共数据资产证券化的制度方案建构

    杨松柏;付岩岩;

    从单纯的信息记载载体到新型的生产要素,数据的价值形态演进为其成为相关主体的资产奠定了基础。探索公共数据资产的证券化,通过一系列结构化安排将公共数据池及其未来所得收益转化为证券产品进而实现融资担保是数字要素市场化推进的重要方面之一。从目前来看,公共数据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前景较为明朗,一系列支撑技术亦正在应用中,同时,公共数据巨大的市场需求、存量及可预见的增量为其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基础保障。虽然目前部分地区开展了实践探索,但从实践反馈来看,我国公共数据资产证券化还存在规范缺失、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层出不穷、部分环节还存在监管空白以及价值评估机制的市场化和法治化不足导致价值虚增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逐步完善全局视角下的配套机制;以协同合作为基点构建合作治理结构;引入与实施针对性分类识别策略;多手段结合,构建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

    2025年08期 v.46;No.996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业务战略能否为其可持续发展“续航”

    孔薇;

    如何保障地方融资平台的良性发展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业务为地方融资平台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机会。本文以2016~2023年发行“城投债”的地方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考察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业务战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业务战略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通过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业务战略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和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业务战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受行政级别划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政府补贴水平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经营研究,为地方融资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2025年08期 v.46;No.996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 数据资产融资:现实动因、发展审视与深化路径

    周婷婷;杜庆贤;张浩;

    数据资产入表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数据资产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这一方面为企业数据资产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增量业务。2024年以来,我国数据资产融资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地域范围不断拓展,同时行业分布也越来越广泛,融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但是,当前数据资产融资业务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数据资产融资业务发展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融资模式单一,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在地方政府推动下融资主体偏向于国有企业;企业过于关注数据资产融资的外部市场效应而忽视数据资产开发。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首先,谋划顶层制度设计,引导市场规范化开展数据资产融资业务;其次,金融机构守正创新,探索多元化数据资产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再次,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推动数据资产融资业务均衡发展;最后,企业坚守业务创新主阵地,探索数据资产化的新模式、新应用。

    2025年08期 v.46;No.996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 下载本期数据